別報導

回目次

 

不斷創新發現「例外」的土壤大師專訪土環系楊秋忠老師

[數位資源組‧黃俊升/方光乾]

  201677日下午04:44:03,本校首頁【興新聞】:「中研院7日下午宣布第31屆院士名單,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楊秋忠教授當選中研院院士(生命科學組),消息傳來師生皆感榮耀。楊秋忠教授致力於台灣微生物肥料研究及發掘微生物新資源,並首創有機廢棄物革命性的快速免堆肥技術,研究傑出影響深遠。」在本次專訪前,得知老師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全校師生都與有榮焉,在此再次恭喜老師!

 B1(1)

   採訪當日,暑假午後陽光不減熾熱,小組依約來到楊老師位於農環大樓辦公室,前一批訪客剛離開,老師不待休息,就熱忱接受我們專訪,娓娓道來這一路以來求學與研究的心路歷程。

鄉村幼苗都市茁壯

   在學術研究以及實務運用上,楊老師均取得重大的成就,我們很想了解是什麼緣由,造就今天的成功,老師先談到他對農業的啟蒙:「我來自南投鄉下,因家中務農從小就養成幫忙大小農事習慣,對我而言這是農村生活,也從小奠定我對農業的基本概念,培養出種植作物的興趣。」在因緣際會下,中學時期來到台中都會區求學:「從小時候一直等到初中後,才離開鄉村到都市,考上當時台中市的市二中高中部,我是最後一名考進去,但高三時卻是全校第一名畢業,所以人不怕出身低,只要你肯努力,就能一直地向上取得成功!」

   高中之後,考上當時的省立中興大學植物系,研究所就讀糧食作物研究所,從大學部植物系學習中,奠定了生化及微生物等科學的基礎,而研究所是作物栽培實際應用,兩者為將來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札實的基礎;從學習的歷程中,老師深刻體會,求學時理論基礎之重要性,在面對變動性多元的農業產業時,更需要理論與應用的結合。

中研院奠定研究生涯

   研究所畢業後,到了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擔任助理工作,透過參與多元的實驗研究觀摩,增加了老師自我對未來從事研究工作的信心:「在中研院這個國內最高的學術研究機構工作,讓我有機會能看到最高水準的研究工作,無形中也增加了我對研究的信心;而當時我是住在宿舍,在晚上若有其他的實驗室加班做實驗時,我也跟著去見習,因此能第一手觀察到各種不同實驗進行方式,例如DNA實驗、線蟲實驗是怎麼進行完成等等。從一個實驗室接著一個實驗室觀摩過程中,逐漸增廣見聞,也更深入了解學術研究工作內涵與細節,加強了未來往學術道路發展的決心。」楊老師不眠不休參與實驗的毅力與學習精神,在中研院這段時間充分展現,也讓我們明白凡事只要肯去學習,可突破任何的困難,有志者事竟成。

出國留學擴大視野

   既下決心將研究工作做為未來職志,楊老師便前往美國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學位。博士班指導教授是當時非常有名研究鳳梨的專家,但楊老師並不想做有關鳳梨的相關研究,因此就自己去尋找博士論文研究題目,過程中也學習到獨立做研究的精神:「當時我到處去找不同的老師及研究單位,詢問有無適當的研究問題,可以當作我博士研究的題目,在輾轉聯繫後終於找到一位專長研究牧草領域的老師,確定了我的博士論文題目為研究一種豆科牧草及禾木科牧草之相剋的問題。由於指導教授採開放型教導方式,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研究題目,而不限制學生的發展,因此,我的博士論文研究對我而言,是一種自我尋找及創新的歷程,這樣的養成教育,在面對未來研究工作有相當重要的影響。」此外,楊老師求學期間也利用在美國三四個月的時間,赴7所頂尖大學做實習研究(field study),拜訪在學術領域享負盛名學者及其所屬實驗室,並了解到要當一位成功的學者,需具備之個人特質、良好實驗室團隊、校方支持等等因素,深刻體會「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也期許自己往成功的研究者邁進。

真理隱藏在例外中

   學有所成返台後,就在本校土壤環境學系服務,老師總是以「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態度進行教學工作,用開放的心胸對待學生與研究助理,凡事總是充份授權,讓研究團隊互相合作,才能發揮潛能,能有所創新;在訓練研究生時,同樣也是讓學生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而不設定框架限制發展,就算實驗做失敗了,也是研究經驗的累積,培養出學生以正面的態度來面對未來挑戰。

   許多研究生都面臨如何投稿學術型期刊的問題,楊老師以自身豐富的經驗分享;進行研究首先需有很好的創意,在選擇研究題目時,事先就要想好「創新性」與「前瞻性」夠不夠,題目想好了以後就很輕鬆,因此起頭很重要,一定要好好去規畫思考,而不要種一棵不會長大的樹。同時,須養成多看多寫的習慣,以訓練自己寫作的技巧,並留意學術期刊所刊載文章,題目要怎麼訂定才會醒目、摘要如何切中要點、前言如何鋪陳,研究結果創新性為何,撰寫文稿能否突顯研究成果之重要性及價值;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研究,在整個科技領域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定位;研究工作首重前瞻性,要了解研究主題最新發展,尚有什麼困難及挑戰,研究人員都要了解清楚,因此鼓勵學子要多從事研究工作,才會有重大的突破性發現。

   老師對進行研究工作的同學,分享衷心的提醒,他提到有些實驗做出結果是「偏離常態」,這時老師會要求同學去了解究竟是實驗做錯了,或是有其他原因造成,需要進一步去確認問題所在;若經過檢驗結果還是正確的,就表示實驗有重大的發現,因為真理隱藏在例外中;「例外」在科學研究上是很重要的,在自然界有公理,就會有例外,若懂得例外,就懂得全部,例外是隱藏的真理,若研究者常理也懂,例外也懂,他就懂得全部了;所以在做研究時,需要特別注意「例外」的存在,我們若要發現新科技,就需要比別人更細心,才會有新的發現。

B1(2) 

不斷創新自我突破

   老師回想他回到本校服務時,在研究肥料也曾遭遇許多挑戰,「第一個戰役」是微生物肥料,「第二個戰役」是快速生產有機質肥料;首先是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例如溶磷菌當作肥料之研究,當初有許多人都不相信會成功,楊老師剛開始也失敗多次,但總是繼續堅持從不放棄,老師把「不可能」做到「可能」的態度與精神,還發現有些溶磷菌有更多的功能,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去學習。

   關於傳統堆肥的改善,老師表示當初是由於社會上的期待,他反其道思考,如何能研發出「既快且好又成本低」的生產有機質肥料;老師不斷思考如何能縮短有機質肥料形成的時間,能從兩個月變成3小時內,研究更快速的方法,並從理論上去推敲;老師當時提出其方法時,仍有許多人不相信會成功,但老師做研究都很低調,他總是默默去做,而其方法突破了傳統的觀念及標準,並已通過田裡實際的驗證,實務上才算成功,將快速生產有機質肥料的技術產業化。

   當年剛回國時,發現台灣農民大量及不當使用化學肥料,意識到長期使用化學肥料,將來土壤必定劣化,因此雖然教學研究工作十分繁忙,但仍固定每個月發表有關「土壤保養」的相關文章,希望推廣土壤肥料正確新觀念,教育農民與一般民眾須注意的問題,後來這些文章便彙集成《土壤與肥料》專書,廣受農民重視並影響深遠,此書已發行九版,並有英文、韓文及馬來文等不同語言版本行銷國際,相當難得

   老師也提到像微生物肥料這種新技術的出現,國內的法規也需要與時俱進,必須有所修訂,才能保護真正好的肥料產品與合法的產品,同時保障農民使用好肥料的權益,保護這個新興產業的發展,這樣對產業及農民都好;在修訂新法規時,老師總是提供其專業的建議,雖然過程相當漫長,但老師認為還是值得去做。

  

圖書資源充分運用

  老師表示本校圖書館有豐富的電子期刊資源,值得好好充分運用;老師認為做研究工作,一定要先知道所做的研究,在全世界最新發展程度,需查找相關的文獻資料,才能知道現在的研究有無創新性或前瞻性。所以圖書館的館藏以及電子期刊資源,對研究者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研究支撐。老師回想到他早年在碩士班進行研究時,因為沒有電子資源,他曾經花了一週的時間,去台南糖業試驗所圖書室查找紙本資料,必須耗費相當大的物力心力,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從事研究工作,資料查詢是相當重要的工作,要多去蒐集了解,才不會變成井底之蛙;老師相當支持圖書館的服務,也希望全校師生能充分運用圖書館的資源。

  在楊老師緊湊的行程安排中,我們抓住了其中的空檔,完成了本次的專訪;非常感謝楊老師與我們分享他的學思歷程,讓我們有許多新的啟發。

中興大學圖書館 台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電話:(04)22840290

傳真:(04)22873454

聯絡信箱:libnews@nchu.edu.tw

發行人:蘇小鳳

召集人:黃俊升

主編:方光乾

行政編輯:方光乾

資訊技術:資訊組

編輯小組:吳中南、朱家葳、胡亦君、李素玲、方光乾、潘思樺、陳瑛倫

著作權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 Copyright © 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