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s://thinkchecksubmit.org/
小民是在國立大學任教的新進教師,年輕有為,對所學充滿熱情,有一天收到一封來自國際性期刊出版社的邀稿,看到信內載明有Impact Factor,認為是有學術影響力的期刊,且審稿時間相當短,於是不疑有他,開心地完成投稿,但同時被要求索取高額的出版費。小民向圖書館求證後,發現該期刊根本沒有Impact Factor,可能是掠奪性期刊,辛苦的研究成果... 。乍看之下,小民老師似乎是獲得難得的文章發表管道,但小心這可能是披著學術的糖衣,實際上進行詐騙的伎倆。
何謂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
隨著開放取用(Open Access,簡稱OA)期刊的日益盛行,鼓勵作者自行支付投稿費,使研究論文得以公開免費取用,促進學術研究能見度。掠奪性或山寨出版社/期刊(Predatory Publishers/Journals)利用學者需要發表著作以爭取升等或學術榮耀這項特點,以網站或電子郵件詐騙手法吸引作者投稿,積極出版Open Access期刊,但他們只以獲利為目的,引誘作者投稿並支付昂貴費用,但文章審查與編輯過程相當粗糙,出版品質亦十分堪虞,對學術傳播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以下整理並歸納掠奪性期刊常見的可疑點,提供辨識期刊真偽的要領,以防遭到學術詐騙!
1.期刊網站資訊不全,如未說明所應支付的文章處理費、編輯群資訊不明確、缺乏投稿須知、未提供版權宣告與授權條款等。 2.期刊名稱冠上國際或國家名稱,如USA、International Journal、European Journal等。 3.期刊名稱前後不一致,如信件內文與主旨標題不一致,標題有出現USA字樣,其餘則以簡稱取代。 4.強調該刊文章亦被某某資料庫或Google Scholar收錄,條列出且附上超連結。建議應善用學術工具檢查,不要直接點選所給的連結。 5.頻繁殷切的催促邀稿,審稿異常快速,強調期刊編輯團隊為該領域權威,讓投稿者心動!
利用圖書館提供的學術工具,辨別期刊真偽
強烈建議收到不明邀稿信件時,善用圖書館提供的相關工具查證後再送稿,一旦投到掠奪性期刊後,想要拿回自己的文章,通常都需要負擔一筆相當高額的費用,作者常常無法負擔,有時對學術成就會有相當負面的影響,以下列出幾項可供查證期刊的工具,
攻略1 透過Web of Science資料庫,確認Impact Factor是否屬實
1)連線圖書館首頁 > 電子資源查詢系統 > 輸入JCR > 連線InCites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2)輸入期刊名稱或 ISSN 查詢。若未收錄則在搜尋欄即提示Not Results Found;若一本期刊同時被 SCIE 與 SSCI 收錄,搜尋候選清單會有兩筆。
3)點選 Go to Ulrich's 可查詢該期刊在全球期刊出版目錄資訊,包含已停刊訊息。
4)顯示歷年資訊,包含Impact Factor,每年6月以後,JCR資料庫會提供前一年的期刊影響係數及排名資料,例如:2018年6月後,才能查到2017年的資料。
攻略2 有些期刊尚未有Impact Factor,但先被SCIE/SSCI收錄,您可透過下圖所示Clarivate Analytics所有產品的Master Journal List,查詢是否為SCI(E)或SSCI現行收錄(月更新)。
攻略3 查詢疑似掠奪性期刊名單-Beall's predatory Journals and Publisher是由圖書館員Jeffrey Brall發起並持續更新的名單,網站亦提供相關新訊息與其他重要清單。
攻略4 查詢具公信力的Open Access期刊或出版社清單,可使用以下網站查證
1) The 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n (OASPA,開放取用學術出版者協會)
2) 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公開取用期刊指南)
3) 由COPE 、OASPA、DOAJ 等成立的 Think. Check. Submit.網站 The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 (COPE; 出版道德委員會)、The 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 (OASPA; 開放取用學術出版者協會),以及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 公開取用期刊指南)等發起成立了「Think.Check. Submit」網站,協助研究人員判斷期刊是否來自合法的組織。
延伸閱讀 1.VIDEO: Jeffrey Beall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How publishers dupe authors 2.Open access: All human knowledge is there-so why can't everybody access it? 3.Predatory conferences–A case of academic cannibalism 4.台灣為何成為掠奪性期刊的大肥羊?(天下雜誌專刊) 5.淺談掠奪式研討會(predatory conference)(科資中心) 4.中興大學圖書館108年4月12日「聰明避開略奪性期刊/會議的圈套,論文投稿有一套」講座現場錄影
參考文獻 1.中央研究院雙週刊(2018)。不可不慎的掠奪性出版,電子版1678期。 2.成功大學醫學院崑巖醫學分館簡訊(2018)。跳開掠奪性期刊陷阱,明察 Impact Factor,電子版371期。 3.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參考服務部落格(2018)。千萬別上當!「學術詐騙」期刊實際案例破解。 4.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參考服務部落格(2017)。慎防「學術詐騙」停!看!聽!。 5.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13)。小心學術有「詐」—您不可不提防「學術詐騙」,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訊,電子版109期。 6.林奇秀、賴璟毅(2014)。開放近用的陰暗面:掠奪型出版商及其問題。圖書與資訊學刊,85,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