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日 2010.01|發刊日 2018.09|第 38 期

館務動態

漫談PBL與學習空間的蛻變

參考組‧劉怡均


  筆者在107年5月17日參加了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與崑山科技大學圖書館舉辦,為期一日的「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簡稱PBL)與圖書館研討會」,時間雖短,卻獲益匪淺。在此分享參加內容與心得。


PBL是什麼?

  在本次研討會的首堂課程,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長陳昭珍教授開講,先概述PBL學習理論(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PBL)架構定義,並提出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理論基礎架構、起源及在教學上的應用模式。

  在陳教授的介紹中,PBL問題導向學習法受到於建構式學習理論影響,打破傳統教學法中,老師對學生單向式的傳播知識。而轉變為學生間自主學習,換言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作為引導者,透過不同教學課程設計情境或其他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尋找答案。


文教機構如博物館、圖書館可以如何運用PBL理論來實踐?

  在筆者的觀察中,根植於1980年代起建構式學習理論的潮流影響,文教機構(如博物館、圖書館)開始不斷的思考及改變自我角色,也因此在近年亦從不同方式嘗試實踐PBL學習理論。

  以博物館而言,受到經營策略及建構式學習理論影響,博物館傳統上以物件為中心(object-center)逐漸轉為人為中心(people-center),亦即由典藏品為重心逐漸變為觀眾導向,更重視觀眾的現場體驗經驗。目前PBL在博物館的實踐中,透過博物館的主題式展示設計、問題式內容引導,或是在博物館教育的教學活動中均可作為實踐方式之一,英國、美國博物館已有諸多相關案例可參考。


圖書館如何實踐PBL?

  在近幾年的改變中,圖書館亦從典藏中心轉為服務導向,變得更貼近讀者需求。在此次的研討會過程中,筆者受益於故宮南院研究員田國慶先生的分享,他以故宮南院亞洲藝術文化資料中心為例,分享圖書館在PBL理論的實踐角色。

  圖書館也可以作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中繼媒介。尤其如大學圖書館,傳統定位即為服務、提供學校師生研究與教學支援,隨著PBL理論的興起,教師教學上的需求、以及學生學習上的需求亦隨之改變。圖書館為能符合師生需求,從硬體亦做各種改變—可以提供學生各種空間和學習資源,來支援學生的PBL自我導向學習。

  而事實上就筆者的觀察,本館(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也在近幾年,搭上了實踐PBL學習理論的列車,在服務優先的考量下,本校圖書館為貼近讀者的需求,積極在硬體上做了活潑與多元的更新與改變,如本館地下室1樓自習室空間改造,將傳統自習空間轉型為提供多功能服務的「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包含興閱坊和自習室空間、又如105 年本校圖書館建置「閱讀窩」空間改造、以及本館討論室空間改造工程等,來支援師生多元學習及討論之需求。

  這些空間改造,打破傳統圖書館閱讀空間給予讀者一種安靜肅穆的氛圍,或以往讀者必須端坐在位置上安安靜靜的讀書的刻板印象。取代而之的是,提供一個輕鬆的空間,讓學生可以更自由地窩在圖書館閱讀、學習、研究與討論,讓圖書館不再是只有被動學習找資料的空間,也提供學生在問題導向學習法影響下,自主學習的無限可能。


認識PBL延伸閱讀:


上一篇回目次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