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台灣的外籍勞工人數已達66萬人,但他們的勞動/生活與台灣社會一直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他們一面在島上流浪工作,一面隱姓埋名。
73歲的馬爺爺來自英國,流浪了大半生、旅行過許多國家,最終落腳在高雄林園的偏遠鄉下。生活中唯一剩下的,就是餵養住家附近20幾隻流浪貓。
維爾托夫本片是在烏克蘭VUFKU電影製片廠製作,影片記錄著烏克蘭和其他前蘇聯城市的都市生活面貌。從破曉到薄暮,顯示蘇聯人民工作與玩樂,並與現代生活的機械裝置互作結合。
超現實主義Surréalisme / Surrealism是在法國興起的文化運動,直接地源於達達主義,於1920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其理論背景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帕格森的直覺主義。強調直覺和下意識,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
1985年的夏天,法國諾曼第的海濱小鎮,少年艾雷在一次翻船意外中結識了出手相救的大衛。稚嫩的艾雷,文靜羞怯;俊美的大衛,熱情大膽,性格迥異的兩人卻意外擦出愛的火花。愛苗從海上燃起,延燒一整個炙熱盛夏,沿著海岸線、躲進電影院;闖入雜貨店、徜徉夜的舞廳,再乘著波光粼粼的海上小船,彷彿對著無邊的大海吶喊,我們倆就是世界,我們倆就是一切:「我正翱翔、我正翱翔,為靠近你、為了自由。」就這樣燒出最純粹濃烈的情感,卻也煉出猜忌的心魔。
酷兒影展閉幕片。故事敘述跨性別者Andy、外籍移工蘇荷以及聽障少年阿德,在一次因緣際會下相遇,並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他們在這座困頓且冷漠的城市中,為自己點起一盞叫做希望的燈。
每一個決定,都是選擇,從空中看台灣,人如螻蟻,我們滿足了自己的需求,是否滿足後代的需要呢?經濟與環境,如同刀刃卻也彼此相依相存,考驗著人類的智慧與創意。 當環保遇上設計,碰撞出良善火花,從各類材料思考,如何發揮回收物的物命,用設計賦予新生命。並且在生產的流程中,幫助到更多人及互惠彼此。 台灣曾走過客廳即工廠的手工業轉型階段,循環物料再度讓紡織業以新思維啟動。台灣的紡織業是否能擺脫國際品牌代工的宿命?以Made in Taiwan的精神,為下一代做出自創品牌的驕傲。
在歐洲讀書的女主角羅琳,收到父親的老家臣試金石催促,回國處理已失蹤七年的父親的財產,羅琳的堂妹蕾蕾也瞞著父親一起與羅琳翹課回台。懷抱可以再見到父親希望的羅琳與堂妹蕾蕾,來到C門町,展開了一場尋父與愛情的冒險。
當代作曲家暨演奏家馬克斯李希特首部個人音樂電影。憑藉《星際救援》、《異星入境》、《攻敵必救》成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電影配樂家馬克斯李希特闡述其全新創作《舒眠曲》理念與編曲概念與他至今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