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讀到一句話「文化,有時候就藏在老人的衣櫃裡。」,這句話表示文史學家”田野調查”的重要性,親身地走到調查現場,用心地感受當時的氛圍,並深入地訪談當地的耆老或居民,以抽絲剝繭的方式慢慢地歸納出當時的歷史情形。
當今,臺灣有位漫畫家(在我心中同時身兼臺灣史學家),花了數年的時間到霧社山區做田調,並且花了近六年的時間畫出《霧社事件》(現今已改名為《漫畫.巴萊》),該本漫畫是臺灣第一本原住民歷史調查的漫畫書,以他親身的調查研究,加以整理歸納後,透過他的手一筆一畫地勾勒出「霧社事件」當時原住民的想法與觀點,鉅細靡遺地將賽德克族的外觀、精神呈現在世人面前,這是邱若龍第一本正式發行的漫畫書,讓「他」與「霧社事件」被讀者熱烈地討論著。
邱若龍戴著一個大大黑框眼鏡、留著兩撇鬍子,是位個人特色鮮明的漫畫家,他本身對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有濃烈的興趣,編繪不少相關的漫畫、書籍,並於1998年先著手拍攝以霧社事件為主題的紀錄片《Gaya—1930年的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2003年擔任公視電視劇《風中緋櫻》的美術指導,也因《霧社事件》與魏德聖導演結識,進而參與電影《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的電影拍攝,並擔任美術指導與顧問的工作。後來邱若龍的著作
「《霧社事件》:一段歷史、一本漫畫、一個文化的考證」,更成為魏德聖導演拍攝電影《賽德克.巴萊》的劇本。
於2013年10月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邀請邱若龍擔任駐校藝術家,同年10~12月間舉辦一系列以「藝文.巴萊」為主題的活動,並由圖書館校史館組寫校史劇本邀請老師畫出興大校史漫畫,其漫畫手稿展於今年4/21~4/30在圖書館1F入口處展出,受到全校同學的熱烈討論,以漫畫輕鬆的方式讓全校師生更了解學校的發展過程。
當同學們欣賞著屬於自己學校校史漫畫手稿展的同時,同學們正也享受著高規格的待遇,邱若龍於2013年9月受邀參加比利時「布魯塞爾漫畫節」,並在比利時漫畫中心(Centre
Belgiqe de la
BD)展出「賽德克.巴萊」手稿特展,布魯塞爾有「漫畫之都」之稱號,邱若龍老師很開心能以親近大眾的漫畫方式,向歐洲人介紹臺灣原住民的故事。
提到邱若龍,不可不提到他的父親—邱錫勳,是一位於1960年代當紅的漫畫家,其作品有《三八姑娘》、《反共小英雄》、《情報員》、《阿土上前線》、《香港怪案》...等作品,在戒嚴時期邱錫勳的漫畫中的人物富有個人色彩、內容風趣優默,在民情封閉的年代是眾所皆知的刊物,並且引起廣大的迴響及歡迎;邱若龍與其弟邱若山受到父親的影響極具,兩人皆為現代漫畫家。
文章中邱若龍的原文是這麼說著:「文化不是存在於討喜的觀光擺飾,不是存在於顯眼的外在形式,文化有時候藏在老人的衣櫃裡,因為那裡才有最令人驚豔的編織技術,最感人的故事。除非用心去看,不然是看不到的。」,一段話淺淺地道出邱若龍的做人處事的精神,《賽德克.巴萊》法文版寫序文的人類學家孟格(Patrick
Menget)當面向邱若龍說,這部漫畫的故事感動了他,認為邱若龍的資料收集相關豐富,也是個很好的人類學家;邱若龍的成功非偶然,是他的堅持與努力所造就他今日的成績,而我們有一位優秀的駐校藝術家,除了欣賞他的漫畫之外,他的精神與努力都是全校師生學習的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