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日 2010
21期館訊 目次
創刊日 2010.01  |   發刊日 2014.06  |  第 21 期    
  主編的話 終點,也是起點…
  特別報導 當畢業生遇到圖書館
  服務動態 畢業離校看過來
    教你如何論文上傳
    一個銅板一本書--T4館際合作借閱
  活動看板 與Nature主編Dr. Ed Gerstner有約
     源起     訪談紀聞      活動側寫
    世界閱讀日系列講座活動回顧—劉克襄、吳子鈺、江育達、聞天祥
    畫出藏在老人衣櫃裡的『文化』—邱若龍
    作家講座活動回顧—尹萍、陳雅琳、歐北來
    華盛頓大學圖書館館長Jeffrey Trzeciak專題演講紀要
    春季i學講堂—運用心智圖法提升閱讀力、創作力與學習力演講紀實
    公眾史學主題書展活動回顧
  閱讀館藏 興閱坊好書推薦專欄
    多媒體新進館藏介紹
    閱讀觀察-你!就是改變的起點
  電子資源 中文期刊簡介—全球政治評論
    OA電子期刊簡介—毒理學的研究天地 / OA國際期刊投稿技巧
    NDLTD國際博碩士論文數位圖書館簡介
    資源情報快訊LIBGUIDES—兩岸服貿協議主題網
  活動預告 迎新活動預告
  榮譽榜 本校第19屆第5次考績會本館同仁敘奬名單
2014年423世界閱讀日系列活動回顧
[  參考組‧張育芬/中文系畢業生張桓瑄 ]
 

  為響應4月23日世界閱讀日,本館與通識中心、台文所推出四場閱讀系列講座,講者為自然生態作家劉克襄、公平交易--雨林咖啡負責人吳子鈺、農村武裝青年團長兼主唱江育達,金馬影展執行長聞天祥等。

 

˙4/11(五) 說自然 劉克襄(自然生態作家)一座山村的傳奇
  劉克襄老師一身輕便,背著背包的來到演講會場,徐徐著的說著如陶明桃花源記般的日本里山,而台灣在深坑深山處的一座茅草屋,他也發現了這樣的境地。他娓娓道來:只是為了完成一位90多歲的長者想要完成冬暖夏涼的茅草屋重建的心願,好留下失傳己久建造茅草屋的方式,他登高一呼,眾志成城,志工們以換工的方式,奉(茶)獻的精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好似重現了現代桃花源的境地。在場讀者聽著這樣的故事,彷彿回到了以前那種真實單純的農村社會。

 

˙4/23(三) 品咖啡 吳子鈺(雨林咖啡負責人)南洋的咖啡故事
                    (文/中文系本屆畢業生張桓瑄)

  2014年4月23日,在世界閱讀日的這天早晨,在講座尚未開始之前,人潮已充滿了整個會議廳,大家引頸期盼的是──吳子鈺先生為我們帶來《南洋咖啡故事》。
  您有聽過公平貿易嗎?您對於熱帶雨林的印象又是什麼呢?吳子鈺先生,台大法律系畢業,2004年南亞海嘯後因緣際會到了印尼,放棄了原本的大好前程,從2008年開始以公平貿易的方式販售「雨林咖啡」。與一般大廠咖啡不同的是,「雨林咖啡」深入咖啡產區──蘇門答臘,直接與當地咖啡農民成立契作關係,咖啡售出後的所得扣除成本,全數回饋給當地農民購買機具、灌溉設備,在當地大學成立獎學金,鼓勵學生研究熱帶雨林、熱帶栽培業。  

  「我覺得只有印尼人自己才能真正拯救自己的農業,我們只是從旁協助,想要改變人家?我們沒有這麼自大。」「那『我們』是誰呢?」一位同學接續問道。吳先生笑著說:「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們』是誰,『我們』不是公司,更不是嚴密的組織,只是一群理念相同,對於咖啡有熱情的人。」吳先生也坦言,一開始對咖啡並沒有特別的熱愛,但他認為咖啡是一個可以讓台灣民眾認識到印尼這片土地的重要媒介,讓大家透過品嚐美好的咖啡,進而關心與咖啡相關的人事物。
  日常生活中,來自歐美的品牌咖啡,被視為時髦、潮流的象徵。吳先生認為,我們的世界觀幾乎都侷限於某些大國,購買品牌咖啡背後,也是對一個文化的憧憬與崇拜。他建議每個人應培養個人獨立的美學與品味,「對於咖啡的品味,每一個人的感官才是最後的裁決者。」不要被商業化,品牌迷思所綁架。
  印尼人為了生存,將原本蓊鬱的雨林砍去,島上改種植一望無際的棕梠樹,榨成棕梠油以換取經濟收入;即使在相對富裕的台灣,為了經濟開發,也犧牲了許多綠地山川。台灣跟印尼的相似之處,在於曾經都是大國的殖民地。要在先天資源的缺乏下,印尼,或是我們生活的台灣,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伴隨者陣陣的咖啡香,啜飲一小口來自南半球的「雨林咖啡」,吳子鈺先生帶領我們在世界閱讀日閱讀世界。

˙5/7(三) 歌理念 江育達(農村武裝青年團長兼主唱)站在土地上歌唱
  5/7(三)站在土地上歌講座,邀請農村武裝青年主唱江育達,江育達以“土地”為主談及身在台灣這塊土地的情感與創作,也談到資本主義過度發展,引發土地正義的議題,他以一把吉他,豐厚情感與堅定的聲音現場演唱多首關於城市、環保的創作歌曲,也談到曾參加過的野百合學運,更表示樂見這次的太陽花學運,學子自由的主張。他說沒有根的作品便沒有靈魂,這一場尋根之旅的音樂饗宴,喚起學子對社會更多的關心。

˙6/5(四) 談電影 聞天祥(金馬影展執行長)從「10+10」看台灣電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聞天祥先生是知名的影評人,也是金馬影展的的執行長,本次精選電影「10+10」(註1)二十部微電影中精選5部短片,除分析每個導演的風格,也暢談台灣電影的演變與未來。
  聞執行長從印度寶萊塢、香港、大陸的亞洲電影市場,談到國際影展與台灣電影的未來,演講中,聞執行長妙語如珠,隨口即可談起古今中外不同電影的發展、各片上映情況、電影幕後等,也分別介紹五個導演對於台灣電影的影響、電影風格與對電影的堅持及導演們不為人知的小故事等。
聞執行長播放的五部短片,如同台灣電影發展史的縮影,分別是:王童的謝神、吳念真的有家小店叫永久、陳玉勳的海馬洗頭、鄭有傑的潛規則、魏德聖的登場,每一部都有驚喜,現場笑聲不斷,此起彼落。
他說:「電影不是只是商品,也不能只是商品,電影是文化,扮演潛移默化的角色。」
  最後,說到創作者要思考資金的問題,也提到台灣電影面臨的狀況與創作的難度,以及對於台灣的民主自由已經進步到可以拍像鄭有傑潛規則這樣的電影,實屬不易。但他也提出當台灣電影只用一種手法為主流吸引普羅大眾進入電影院的時候,也將會面臨無法登國際影展的隱憂。
  Q&A的時候,同學提出李行導演的健康寫實主義、與台灣電影無法國際化的問題。聞執行長便從健康寫實主義談到台灣電影史。在回應台灣國際化問題時,他表示,台灣電影在三大國際影展的困境不是因為題裁的本土性,而是形式、美學與內涵。並以「當年悲情城市獲坎城影展時,難道法國影評人了解台灣的二二八事件嗎? 」為省思,提出「本土」其實是才是台灣電影的未來,因為只有本地人才拍得出本地的特色。
  提到金馬影展,聞執行長更是大開話匣子,BBC稱金馬獎是華語電影的奧斯卡,聞執行長也談及金馬獎是全世界的華人電影最資深的電影文化,如何堅持該有的形貌與意義,以及面對頒獎時的爭議性,還揭露金馬獎的小秘辛,包括金馬影展經費是坎城影展的1/125、金馬評審要入圍場(包場電影院)觀看約200部入圍影片(坎城影展入圍影片約20部)、如何呈現金馬獎的成果(如去年金馬五十風華展)、如何得到金馬獎最精緻的評審的肯定,如去年最佳影片討論了2個多小時的內幕,比實際的頒獎典禮好更好看等。聞執行長也從主辦單位的角度要觀眾,別只看得獎結果,而要分析為什麼,做為結語,結束了今天精采絕倫的演講。

註1:10+10是由金馬影展發起之電影聯合創作計畫,邀請20位知名導演拍攝5分鐘的微電影,包括吳念真、張艾嘉、魏德聖等,本片為2011台北金馬影展開幕片,並入圍2012年第62屆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於2011年12月16日上映。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10%2B10

本館亦有館藏本片,歡迎借閱。

 
中興大學圖書館 台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電話
 

中興大學圖書館 台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電話:(04)22840290  
傳真:(04)22873454  
聯絡信箱:libnews@nchu.edu.tw
  

 
著作權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 Copyright © 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 •   

發行人:官大智
召集人:黃俊升
主編:張育芬
行政編輯:周惠婷
資訊技術:資訊組
編輯小組:王素嬋、周惠婷、陳洢伊、林筱芳、陳瑛倫、林麗玉、張育芬

中興大學圖書館 台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