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三) 品咖啡
吳子鈺(雨林咖啡負責人)南洋的咖啡故事
(文/中文系本屆畢業生張桓瑄)
2014年4月23日,在世界閱讀日的這天早晨,在講座尚未開始之前,人潮已充滿了整個會議廳,大家引頸期盼的是──吳子鈺先生為我們帶來《南洋咖啡故事》。
您有聽過公平貿易嗎?您對於熱帶雨林的印象又是什麼呢?吳子鈺先生,台大法律系畢業,2004年南亞海嘯後因緣際會到了印尼,放棄了原本的大好前程,從2008年開始以公平貿易的方式販售「雨林咖啡」。與一般大廠咖啡不同的是,「雨林咖啡」深入咖啡產區──蘇門答臘,直接與當地咖啡農民成立契作關係,咖啡售出後的所得扣除成本,全數回饋給當地農民購買機具、灌溉設備,在當地大學成立獎學金,鼓勵學生研究熱帶雨林、熱帶栽培業。
「我覺得只有印尼人自己才能真正拯救自己的農業,我們只是從旁協助,想要改變人家?我們沒有這麼自大。」「那『我們』是誰呢?」一位同學接續問道。吳先生笑著說:「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們』是誰,『我們』不是公司,更不是嚴密的組織,只是一群理念相同,對於咖啡有熱情的人。」吳先生也坦言,一開始對咖啡並沒有特別的熱愛,但他認為咖啡是一個可以讓台灣民眾認識到印尼這片土地的重要媒介,讓大家透過品嚐美好的咖啡,進而關心與咖啡相關的人事物。
日常生活中,來自歐美的品牌咖啡,被視為時髦、潮流的象徵。吳先生認為,我們的世界觀幾乎都侷限於某些大國,購買品牌咖啡背後,也是對一個文化的憧憬與崇拜。他建議每個人應培養個人獨立的美學與品味,「對於咖啡的品味,每一個人的感官才是最後的裁決者。」不要被商業化,品牌迷思所綁架。
印尼人為了生存,將原本蓊鬱的雨林砍去,島上改種植一望無際的棕梠樹,榨成棕梠油以換取經濟收入;即使在相對富裕的台灣,為了經濟開發,也犧牲了許多綠地山川。台灣跟印尼的相似之處,在於曾經都是大國的殖民地。要在先天資源的缺乏下,印尼,或是我們生活的台灣,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伴隨者陣陣的咖啡香,啜飲一小口來自南半球的「雨林咖啡」,吳子鈺先生帶領我們在世界閱讀日閱讀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