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研究的發展中,研究結果的分享扮演了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為有完整的分享制度,我們得以從累積數千年的經驗中獲益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延續尚未解答的難題。
隨著潮流演變,科學研究的分享漸漸也成為研究人員對科學貢獻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此制度雖不完善,但至今仍被學術主流廣泛認同與接受。
筆者有幸於今年三月中旬協助主持中興大學圖書館舉辦的座談會,講者為知名國際科學期刊 - 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 - 執行主編 印格致 博士(Dr. Ed Gerstner),以一個科學期刊主編的角度暢談如何明確的表達與分享科學研究結果。Dr. Ed Gerstner
準備了十分豐富演講內容,配合其風趣的肢體語言讓整個座談會毫無冷場,流暢的說明更讓演講進行十分鐘後聽眾的氣氛馬上就熱絡了起來。Dr.
Ed
Gerstner強調大部分論文寫作的通病是作者往往忽略讀者能理解的觀點和邏輯去架構文章的鋪陳。此外,一篇好的研究報告取決於其是否具備足夠的創新元素與重要發現;過度強調精美但不精確的用字修辭反而會增加閱讀文章的困難度,對審查委員或讀者而言並不會幫文章加分。當我問及Dr.
Ed Gerstner對自家Nature雜誌與Science雜誌(另一科學期刊出版社,與Nature, Cell
為同一等級之頂尖國際期刊)性質上的差異時,Dr. Ed Gerstner
笑著說這是許多人也好奇的問題。Nature
期刊的特色為出版社已為不同研究領域發展不同子期刊群,以便讓不同研究主題皆能精準配對到最適合發表的領域及審查標準。
在講座的最後,Dr. Ed Gerstner 透露身為Nature 雜誌主編對他而言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雖然每天需閱讀無數的文章及回覆審查委員們的意見,但能在所有讀者之前一窺全世界最新、最卓越的研究結果,這樣的工作內容讓他一直樂此不疲。
Dr. Ed Gerstner熱情地回答在場聽眾各式各樣的問題,最後因時間考量不得不暫停讓整個講座圓滿結束。
謝謝圖書館舉辦本次活動讓興大師生再一次能近距離欣賞大師的風采,也期待大家對學術投稿的技巧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能活用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
圖: Dr. Ed Gerstner與江信毅老師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