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高嘉勵教授-
《巫歌:日影丈吉怪奇偵探小說名作選》
|
作者:日影丈吉
出版社:新雨 |
《巫歌》收藏日影丈吉許多篇有名的短篇偵探推理小說。雖然日影丈吉的名字對大多數的台灣讀者來說可能覺得陌生,但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以軍人身分來到台灣的他,在台灣生活期間的種種經驗,對於他生命的省思及日後創作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在台灣的戰爭經驗讓日影丈吉的小說中隱含著死亡、人性觀、道德、倫理和生命價值等各種議題,其作品對台灣這塊土地及台灣文學有著重要意義。日影丈吉的作品異於一般常人熟知的純推理小說(如:名偵探柯南、福爾摩斯等),他以幻想與科學、理性交錯的另類思考模式,創作出具有濃厚個人色彩的偵探推理小說,而在此模式之下,我們
可從作品中自我檢視、省思並提出質疑。再者,在日影特有的科幻小說獨白方式下,我們可以看到回憶和現在兩個時空同時並存的軌跡,且重新審視過去並檢視當下。
|
|
|
中國文學系祁立峰教授-《異常》
|
作者:桐野夏生
出版社:商周出版
|
「我想贏,我想贏,我要得第一」。
「有多渴望這個世界,就有多痛恨這個世界」。
小說主軸由一對外型天差地遠的姊妹開始敘述。但最精采的地方莫過於寫高中女孩的殘忍、排外和心機算盡一面。門第森嚴的私立貴族女校,同學們根據入學的早晚,將彼此分為「內部生」和「外部生」,內部生一路從幼稚園直升高中,家境富裕的天之驕女,打扮和制服的穿法都顯然與外部生有著差別,而故事就以外型出眾的混血女高中生百合子,和身為「外部生」卻積極想加入內部生圈圈、加入啦啦隊、當上班長且努力爭取認同的和惠為主軸。
|
|
結果百合子開始了援助交際,和惠成了街邊站壁的流鶯,在無情的競爭與人生骨牌推動時,每個人都異常了,變成了本來不是、或本來才是的樣子。
桐野夏生被譽為「日本寫實女王」,其文風冷調而寫實,看似平淡流暢,卻含情脈脈地敘述了時代氛圍與真實的社會狀況。近作《重生》寫新世代在高失業率、求職嚴峻的社會中匍伏求生的實況,讀來心驚也心痛。
|
中國文學系祁立峰教授-《赤朽葉家的傳說》
|
作者:櫻庭一樹
出版社:獨步文化
|
「小村莊看似平靜但暗潮洶湧,外頭的世界正經歷大動盪,赤朽葉家的女子,也捲進了翻滾不停的時代狂潮……現實與虛幻交錯,這人生河流,瑰麗詭奇如迷離夢境。」
「這是赤朽葉一家輝煌又奇異的故事,也是日本過往傳說和現代的縮影。」
「這端是不可思議的初戀故事,那端是國家的命運和未來。」
|
|
「大河小說」指的是敘述「我」到我的父輩,到「我」的祖父輩三代的故事,而櫻庭一樹此書寫的是「我」赤朽葉瞳子和「母親」赤朽葉毛毬,和「外婆」赤朽葉萬葉的家族三代女性故事,堪稱為「女系家族」的大河小說,其魔幻寫實,真實虛擬的技巧,更有向拉丁美洲作家馬奎斯致敬的痕跡,堪稱是輕小說版、少女之眼版的《百年孤寂》。
故事從萬葉嫁入赤朽葉這個地方望族開始,從五零年代滿洲國的返國者寫起,萬葉的時代日本從戰後陰影復興,到了毛毬的時代日本走向泡沫經濟的盛景。毛毬一段最具張力,她高中成了暴走族「制鐵天使」的女頭目,在中國地方到處攻城掠地,但聲勢如日中天之時,「制鐵天使」的守護女神蝶子宣告脫離,「再見了,各位。我決定不混了,我要唸東大,當外交官」,那是真實與虛構界線的毀滅,足見小說構造的張力。而到了瞳子這一代:「誰叫我們出生在已經失去一切榮光的時代,也只能隨波逐流」,這不僅是班雅明式的「靈光消逝」了,那是身為新世代、草莓族,身為再無信仰與價值一代的吶喊。
櫻庭一樹是日本文壇超新星才女,以輕小說出道,《夜空中滿天繁星》獲電玩文學大獎,而《糖果子彈》、《不適合少女的職業》受到文壇注目。西元2008年以寫父女亂倫故事的《我的男人》獲得日本通俗文學的最重要大獎「直木賞」。
以上兩書皆為我開設大學國文,撰寫讀書心得之選擇書目,樂於推薦予全校同學閱讀。
|
研發長陳全木教授-《不期而育:談動物王國的興起》
|
作者:華萊士.亞瑟 Wallace Arthur
出版社:鄉宇文化
|
本書譯者吳聲海博士,是一位才華洋溢的生態學家,於美國密西根大學取得生物學博士後,目前在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從事兩生爬蟲類的型態解剖與系統分類教學研究工作,十多年來帶領著學生上山下海進行野外生態研究,其熱情未曾有絲毫退減。對於國內生態保育之推動,更是不遺餘力,2006年發現台灣保育類的食蛇龜被大量濫捕並走私到大陸變成食材與藥材,吳教授便出錢出力營救由金門及新竹海關緝私查獲之受難食蛇龜達三、四百隻之多,結合獸醫師之診療與棲地之佈建,成功地挽救為數眾多的龜群。 |
|
2007年發現在中部沿海死亡的赤蠵龜,胃腸道中堵塞著人工塑膠垃圾,是其致命的死因。因此對於台灣西海岸的海龜生態提出警訊,喚起社會大眾的注意。
吳教授開朗的笑聲、豐富的學術涵養、悲天憫人的胸懷,一直是我相當崇敬的學者,身為一位生態學家,他透過胚胎發育軌跡、形態解剖比較、地理分佈調查、及其分子演化證據,可以將物種的演化與分歧點,上溯到數百萬年之遙,對於事物洞悉的廣度與深度,是一般科學研究者所缺乏的氣度,有幸能夠與他共事多年,受益匪淺。吳教授文筆流暢,數年前譯著的「黑猩猩悲歌-從莎士比亞的(暴風雨)看人猿關係」,引起廣大讀者迴響,並造成國內一股「珍.古徳(Jane Goodall)」的旋風。
個人極力推薦此一好書的中譯本給所有師生們,不論是人文社會或理工醫農等各領域的學識背景,都值得花一些時間,以動物王國興起的觀點,剖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演化的分歧與進化的動力,讓我們更能深切省思人類在生物劇場上的定位、以及如何與整個地球生態系共存共榮,畢竟要找到另外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還在不可預知的遙遠未來。
|
學務長歐聖榮教授-《創意的技術-100位天才的9種思考習慣》 |
作者:麥可.邁查克 Michael Michalko
出版社:究竟
|
頃來常在報章媒體上看到台灣設計界的朋友在世界許多知名的比賽中發光發亮的消息,大家看到作品後,在對這些創作者讚佩的同時,心中也常會出現以下這些問題:「他們是如何想到要創造出這些令人愛不釋手的產品?是生活經驗?是天賦?還是有不能說的秘密?」的確,在講求創新的今日,擁有過人且源源不絕的創意思考力,將是未來成功的關鍵。平日與同學在討論景觀設計時,也常會被問到「創意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別的同學可以想到,而我卻仍陷在設計的迷團中而走不出來?」因此,我非常留意市面上是否有一本可幫助同學進行創意思考的書籍。 |
|
本書作者是麥可邁查克,譯者是謝佩妏。
書中介紹了藉由向100位古今天才學習而綜合得到的9種創意發想策略,包括看問題的方法、將思考化為圖像、思考泉湧、創新的組合、不相干的連結、翻轉想法、跨領域的探索、意外的發現、合作力量大等。透過簡明案例的說明,配合圖文的連結,很容易讓讀者深思其中的含意,並進而產生出屬於自己的創意脈絡,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誠如本書所言「創意是未來人才最寶貴的資產!透過思考習慣的養成,人人都能提昇自己的創造力。」
我深深相信當你開啟本書,並仔細閱讀書中所提的相關策略與實際的例子時,你的創意將如泉源般不斷地湧出……
|
國際長廖思善教授-《電影「人間有晴天」(The Son’s Room)》 |
導演:南尼莫瑞提 Nanni Moretti
發行公司:春暉影業
|
好友分享了一則在YouTube上頗具啟發意義的影片「人為什麼活著?」,片中描述17位高齡老人(平均81歲)摩托車環島
13天的圓夢之旅,除了每人都有退化性關節炎外,有人罹癌、有人有心臟病!在怎樣的動機下,這群人出發去環島?
常常,好奇心一旦被啟動,不由自主地就開始聽起了故事。在今日「說故事」成為觸動人心最夯的方式!無論是銷售產品或推銷理念願景,我們都可以看到這個「跡象」。 |
|
「聽故事」也是每個人的需求。因為藉由「別人的故事」,我們可以豐富、滿足我們的想像與宣洩每個人內心深處深埋的情感!在稀鬆平常的日子裡,我們便常常看過一則一則又一則「他人的故事」。當累積了可觀的量後(一年大約不少於
200部電影吧!)就會覺得,故事人人會說,但如何把故事說得好聽、拍得好看,那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呀!一旦看到佳片那晚就真是幸福!(透過配樂、取景與言語,只稍
5-10分鐘就足以判斷此片是否有可看性!)。
最近重看了「八又二分之一」,遠在三十年前,就附庸風雅地領教過了,但年少的我們其實有看沒有懂!歲月匆匆,今日年逾半百,終看得津津有味且深暗其道,並覺字字珠磯!看來日子也真沒白過、馬齒也並非徒增吧!回溯漫漫的觀影路程,有幾部電影一直在心中佔有屹立不搖的影響力。其中一部「兒子的房間(The
Son’s
Room)」(台灣譯為人間有情天))講述一位心理醫師面對自己生命創傷的故事,縈迴腦海、無法淡忘。
主角是一位心理醫師,有一天他與兒子相約一起慢跑(目的是什麼?顯然是想藉此釋出善意、表示親近,好進一步了解兒子、影響兒子),卻因一位長期病患的緊急求助電話而無法成行,兒子(當時處在只敢跟媽媽說真話而對爸爸隱瞞在校偷東西的心理狀態下)就跑去跟朋友潛水,卻不幸意外喪命。面對命運的捉弄,這個令人手足無措的晴天霹靂,主角自責不已(如果當初自己沒爽約)、無法釋懷(如果兒子不是拿到那個零件),甚至懊悔、遷怒他的病患(如果病患沒這通電話)。他痛苦到再也沒有任何耐心與空間容納病患們的大小困擾。面對自己的混亂狀況,自覺無法再與人心理諮商輔導,於是想結束自己的診所。隨著故事的鋪陳,我們漸漸由表面看似幸福美滿的一家四口,進而看到因喪子而陷入絕境的倆夫妻,竟無法相互安慰,反而選擇個別痛苦、哀傷!獨活的女兒則不知所措。
電影最令我感動的是,真實描繪出人遇到這種生命的玩笑時,那種驚慌、無助、問天天不語的無可投訴狀!沒有好萊塢式的「走出傷痛」戲劇化煽情結局;它緩緩張顯出在人生這條路上,風景百般,有的合意,有的不合意,但上路了,就只能找到力量,繼續走下去。什麼力量有效,因人而異!但「心安」最是符合普世的需求!主角最後如何安頓身心?透過一個「陌生女孩」的敘述,主角看到他對孩子的「不識」!他看到孩子「也戀愛過了」,這點深深安慰了這對早已傷透了心的父母(覺得早逝的孩子其實沒有白活、沒有遺憾,癡心的父母甚至可感覺到兒子的笑意與喜悅!)。
孩子長大後,開始有了自己的世界,那裡有一部份是只屬於他們自己的,健康正常的發展下,這個不與父母交集的部份理應越來越大,最後父母只成為他們世界裡的極小部份。所有發展正常的人(包括我們自己)都是這樣獨立長大的。整部電影的敘述手法,
宛若表面靜滯的河水般,徐徐推進,緩緩道來人活著的真象:我們都沒有真正擁有誰!孩子走了,我們才驚覺我們原來並不真正了解他!取名「兒子的房間」,便是一語道破主旨:那裡有個我們的不熟悉、我們的不及處、我們的只能臣服、接受一切的安排,也唯有接受,才能往前走。
古有明訓:「生而知之,習而知之,困而知之」,當生命處於困境時,正是領悟較高生命智慧的關鍵時刻。每個人都在書寫自己的生命故事,屬於你的,好看嗎?
|
圖書館館長張慧銖教授-《打工族買屋記》 |
作者:有川浩
出版社:蓋亞
|
本書敘述一位年輕人原本與家人同住,過著安逸與頹廢的生活。因不滿意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便毅然辭職,此後數年都靠著打工和派遣為生。但在這段期間,他的母親生病,為了照顧生病的家人,他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態度、找工作過程中的盲點、與家人相處的模式,甚至是對待工作與金錢的觀念,並且從中培養於逆境中重新出發的勇氣,最後達成買一間房子重建一個家的目標。 |
|
著者是日本有名的國民作家,本書也曾被改編為電視劇播出,並且獲選為《達文西雜誌》年度圖書(Book
of the
year)。文中描述主角母親罹患的憂鬱與恐慌症相當寫實,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還可以獲得部分醫學常識,對於該病症的患者產生同理心。此外,著者描繪主角父親的個性及其對病症無知所造成的逃避亦相當深刻。
整體而言這是一本所謂療癒系的圖書,在閱讀的過程中除了看到主角的成長之外,著者所探討家人與同儕的相處、情感的表達等議題都可以讓讀者從中對映自己的狀況,繼而引起共鳴。
|
國際農學碩士學位學程姜保真教授-《第五項修練》 |
作者:彼得.聖吉 Peter M. Senge
出版社:天下文化
|
《第五項修練》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彼得聖吉所寫的一本有關管理科學的書。這本書的書名乍看之下似乎很專業、很冷僻、很神祕,但如果認真看下去,書中討論的是一個也許可以適用於多數組織的通則,舉凡公司、工廠、政府、學校,凡是有共同組織願景需求的機構,也許都可以從這本書裡得到啟發。
今天各位同學從大學畢業,多數人會進入一個組織服務,多數的組織也必定有一個共同的願景(目標)。若要組織的願景得以實現,這本書提出一個指導原則,就是組織必須成為「學習型組織」。 |
|
作者筆下的「學習型組織」就是組織成員上下一心,都能理解組織的目標、組織自身的長處與弱點,以及共同的發展策略。
組織成員如何能理解上述的共同要素呢?作者認為在激烈競爭的時代,哪個組織最能從學習中獲得改進能力,就會在最後勝出。作者認為凡是一個組織能夠自我活化,以類似一個有機體的情形,有系統化的思考能力,這就是最需要的「第五項修練」工程。這樣的組織打破了各部門之間的本位主義的傳統思維,橫向聯繫無障礙,蛻化為一個有戰鬥力的整合群體,就可以在多變的時代中始終保持領先。達到這樣的境界不是依賴口號,作者認為在完成第五項修練工程之前,組織內部必須先進行四項修練工程: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
讀完這本書所獲得的啟發就是一所大學想要成為具有創能力的學府,內部改革所需的首要任務也是必須蛻變成為「學習型組織」,這不只考驗了大學領導人的成敗,也是檢驗了大學組織內部成員的共同自覺性。各個部門都應排除自我作秀的心態,理解組織的共同願景,活化成為一個不斷學習的有機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