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日 2010.01  |   發刊日 2011.11  |  第 11 期    
  焦點話題 韓國大學數位圖書館新建築概念之簡介
  書的二三事 2011年美國圖書館學會年會海報展參展心得
  電子資源 JSTOR學術回溯期刊資料庫概觀
  以質取勝的IEL資料庫
  服務動態 共同美好的回憶—音樂會與愛的祝福
  活動看板  「旅行‧生活」旅遊文學書展系列活動,讓我們一起分享旅遊中的感動情事
   「生活+:與作家有約」講座
  多媒體 12月的多媒體中心很「歐洲」-「歐洲魅影」影展開鑼囉!
  館務動態 發現一個好所在
  韓國大學數位圖書館新建築概念之簡介
[ 靜宜大學蓋夏圖書館‧郭碧真 ]
     
一、前言
        國際間時常聽聞某企業或科技大廠捐款回饋給母校或知名大學,並協助興建大樓或改善教學設備;而大學除了善用廠商企業的經費支援的回饋,如能借力使力善加利用企業提供相關的IT技術服務或軟硬體設備,對於企業本身與大學而言更能相得益彰。本篇文章將分別舉例並介紹南韓延世、成均館以及明知等三所大學在接受三星集團SDS公司(註1)的經費挹注與技術支援下所興建之具有web 2.0概念的數位圖書館。SDS公司為跨國資訊技術服務供應商,近年來台灣圖書館界參訪過的延世大學圖書館就是由三星集團挹注資金而整建的新建築,並投入相當多的軟硬體資源來協助規劃成立具指標性的大學圖書館。本文藉由了解南韓大學圖書館界推動的國家整體計劃概念---「ubiquitous」(意即無所不在) (註2)一詞來闡述三個由SDS公司協助規劃興建的大學數位圖書館建築案例與發展。
        2020年,10年後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這是很難想像的事,唯一一個大家都同意的就是【數位化】這個中心概念,現在我們認為【數位化】是個新技術,但10年後【數位化】則變成一個概念,並融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
二、大學圖書館的轉變
        1990年代南韓圖書館開始有數位化的概念興起,例如自動化系統的啓用;2000年代初在資訊服務、實體及虛擬空間結合的潮流議題下,並隨著資訊科技與圖書館服務型態日益多元化,圖書館由傳統的保存館藏並提供使用,逐漸朝向虛擬圖書館與傳統空間結合的概念---ubiquitous (註3)。
         從最近5年南韓大學的數位圖書館建築案例來看,已逐步朝向理想的目標---【ubiquitous情報技術圖書館】前進;數位圖書館中所稱「ubiquitous」的概念是指情報不受空間與時間限制,且所提供的每個情報都是一個連結點,透過點與點的連結可得到更多的情報,並能依使用者需求提供客製化的個人服務。
        一般而言,ubiquitous的智慧情報技術圖書館涵蓋三個重要概念:(註4)
1.舊概念的延伸
       傳統的圖書館常受限於空間的限制,為因應日益多元化的圖書館服務,圖書館的空間與建築需要超越傳統概念,並透過新的空間思維讓讀者與館員雙方能有效建立一個良好互動與溝通的模式,例如最近國內外大學圖書館紛紛成立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就是最好的明證;隨著圖書館建築空間與服務思維的改變,大學圖書館亦紛紛調整部門組織以因應時代的變遷。
2.空間概念的整合
        傳統圖書館空間的服務機能是以閱覽典藏為中心,近年來隨著資訊科技與數位化的日新月異,圖書館的空間與服務需著眼強調在文化交流、休息、學習、搜尋情報、展覽的空間需求,並將此概念擴展至整個校園,使大學圖書館成為各種學術資源與服務交流的中心。數位化圖書館外型設計的概念以舒適、可變、擴張為基礎,空間的運用強調複合式及多功能的運用,並能高度的應用先進情報技術。每個設計步驟的核心概念很重要,而每一個環節均會影響到後續的空間結構,所以設計前要先了解大多數讀者使用服務及空間的需求,並將此需求具體的反映在空間結構設計,如此才能得到高度使用者的滿意,並創造獨一無二的多功能性的大學圖書館。
3.智慧的資訊技術服務
        圖書館新建築需考量的不單只是電腦、螢幕等資訊設備增加的空間規劃,而是必須著眼於未來新圖書館的發展方向,並考慮組織、環境、設備以及資訊服務主題,還有強調個人化服務,將所有服務與系統同時整合於一符合人性化思維與使用的空間。建立符合大學需求的圖書館必須考慮的因素很多,例如資訊服務的配置、部門人力組織的調整等,需根據圖書館發展方向排定優先順序,擬訂出理想中的圖書館建築空間概念模型後,再依此理想逐一打造並實現具有新服務與空間概念的實體數位圖書館。
        ubiquitous情報技術圖書館的規劃必須從實體建築與學術資訊服務內容二方面同步思考(如下圖),最理想的時程是在圖書館實體建築施工前一年著手進行設計規劃。


ubiquitous情報技術圖書館規劃圖(註5)

三、圖書館新建築案例  

        南韓自2005年開始,陸續有好幾所大學圖書館進行館舍空間的重新整建,每個學校都有其特色主題資訊服務項目,以下針對三星SDS公司參與並協助規劃的延世大學、成均館大學以及明知大學圖書館進行介紹。 


2005/5-2011/2新建完成的圖書館及特色(註6)

1.Yonsei University(延世大學)
        延世大學數位圖書館於2005年5月13日落成啓用,該校保留原來相當典雅且歷史悠久的中央圖書館做為實體書庫,在中央圖書館旁新建一個玻璃帷幕外觀的「延世-三星情報館」,特色是頂樓有空中花園咖啡廳,強調的是所有圖書館服務以讀者需求與使用為中心的新思維,包括資訊技術設備、討論室、會議室等空間的改造與運用;情報館室內的所有家具設備都搭配不同空間的服務主題來規劃。
延 世 大 學 圖 書 館 樓 層 總 覽 (註7)
 樓層
配 置
7樓
頂樓花園、咖啡廳
6樓
國際會議室、法學研究院
5樓
法學圖書館、討論室、主題學科專家室
4樓
科學技術參考資料室、討論室、主題學科專家室、教室閱覽室、影印室、哺乳室
3樓
大閱覽室
2樓
多媒體教育室、多媒體資料室、多媒體錐體、介紹室、媒體剪輯室
1樓
Information Commons(電子情報利用)、學術情報教育室
地下1樓
U-lounge(連到中央圖書館1樓)、綜合讀者服務中心、展示室、書庫


延世大學U-lounge,新舊棟連結的渠道(註8)

 
延世大學圖書館大廳空間的電子留言版U-memoboard,每個讀者都可以在上面留言。(註9)


延世大學U-lounge大廳的大型電腦觸控螢幕,使用者可透過觸控導覽圖書館的所有服務項目;
讀者可透過桌上的電腦自行存取資料或播放,同時可供讀者進行小型的會議或討論。(註10)


延世大學三星情報館電腦檢索區及閱覽空間(註11)

2.Sungkyunkwan University (成均館大學)

         2009年啟用的數位圖書館,最大特色為圖書館建築外觀,因為成均館大學校樹為銀杏樹,圖書館的外形就像是一本翻開的書,正門口則是銀杏樹的花瓣。 


外觀特色是一本翻開的書,正門口是像是校樹銀杏樹的花瓣(註12)

成 均 館 大 學 圖 書 館 樓 層 總 覽 (註13)
 樓層
配 置
7樓
學術情報志願小組
6樓
辦公室
5樓
電子報紙/雜誌閱覽區、小休息區、展示室
4樓
閱覽室、研究小間
3樓
資料室、日然情報運用小組
2樓
多媒體教育室、多媒體資料室、多媒體錐體、研究小間、 photo zone、媒體剪接室
1樓
電腦閱覽區、閱覽室、數位圖書館展示室
地下1、2樓
加值服務中心、書庫、閱覽室、印影室、電子式置物櫃


成均館大學圖書館大廳景像,圖中小隔空間為討論室(註14)


提供讀者使用筆電的閱覽空間,桌上可直接插電源及接網路線。(註15)


別出心裁的男廁設計(註16)

3.Myongji University(明知大學)
        明知大學圖書館號稱是將「無所不在概念」發揮到極致的圖書館,該建築充分展現出ubiquitous及web2.0的概念,一樓名稱為Interactive garden(互動大廳),是圖書館的中心,從此一中心串連到會議聽、自習室、2樓討論室、紀念館、3樓雜誌論文等空間,有效將管理系統與門禁選位系統連結;特別是引進數位展示空間概念---we media,可以將數位memo資源(所有館藏資源與服務)與aquarium的整合,使用者可藉由aquarium來建立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個人化資源。
明 知 大 學 圖 書 館 樓 層 總 覽 (註17)
 樓層
配 置
4樓
電子報紙/雜誌閱覽區、小休息區、展示室
3樓
資料室、日然情報運用小組
2樓
多媒體教育室、多媒體資料室、多媒體錐體、研究小間、 photo zone、媒體剪接室
1樓
電腦閱覽區、閱覽室、數位圖書館展示室
地下1、2樓
加值服務中心、書庫、閱覽室、印影室、電子式置物櫃


Interactive garden通道帶你進入圖書館的任何地方(註18)


圖書館外觀圓弧造型玻璃帷幕可由1樓通道或與其他大樓相連的天橋進入,圖書館後方為停車場可直接停車入館。(註19)


明知大學u-library的特色有個通透舒適的大廳及玻璃電梯。(註20)


明知大學圖書館一角---輕鬆的閱讀學習空間。(註21)

四、新建築的課題
        圖書館的數位建築空間需充分反映使用者的需求。由傳統圖書館提升至數位化圖書館所面臨的問題,必須考慮建築物外觀、空間大小、經費、資訊科技的變遷、讀者的使用模式、整合資訊技術的環璄、教育,強化資訊尋求服務、舒適空間、休閒空間、單一窗口服務等多方向與層面。使用者對於圖書館空間與服務的使用的經驗將影響圖書館學習資源的服務及空間的運用,未來圖書館新建築將面臨的三個挑戰:(註22)
1.空間
        現階段閱覽空間的座位數與館藏成長空間為短期上的需求,但面臨大環境資訊科技的變遷,如何長期因應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需由專家解決並提供數位保存的方案,未來數位化圖書館需要考量使用者研究與自我學習、團體學習、小組交流空間的配置,還需加上文化交流與知識經驗分享的空間。
2.資訊服務
        面對數位化的時代潮流,大學圖書館強調個人化服務的思維,大學圖書館的與需整合建築空間、資訊科技、以及館內外的服務資源來,並web2.0為基礎來並提供一次購足的個人化服務。
3.組織
        隨著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館員與圖書館服務面均臨許多新挑戰:例如人力無法增加、要不斷思考並說服學校支持圖書館的決策、圖書館管理者的決策與管理、經費、空間及設備等諸多問題。因此,國內外許多大學圖書館紛紛調整部門組織及空間的改造與利用,來因應數位化潮流對圖書館服務所造成的影響與衝擊。
五、結論
        近五年來南韓知名大學與國際大廠合作投入數億元經費建立智慧型數位圖書館,為南韓大學圖書館界樹立一個良好的產學合作的典範。雖然並非每個新建立的圖書館都參照這些成功的模式來建立,但最重要的是大學圖書館的目標能明確的勾勒出理想中或具未來概念的智慧型數位圖書館建築與個人化服務;經過圖書館團隊與產業界共同合作並決定數位化時代大學圖書館的服務與經營方針之後,終於成功的將大學圖書館的目標與理想付諸實現。經由成功的產學合作所建立的智慧型數位圖書館,除了有效提昇讀者使用率及滿意度,更能讓大學校園裏的每一份子都能以自家圖書館為榮,無形中更提高了大學圖書館的專業形象與知名度。
 
註1:三星SDS公司http://www.sds.samsung.com/aboutsds/company/summary.jsp (2011年10月15日)
註2:2006年3月由南韓資訊及通訊部(MIC)主導u-Korea策略及規劃小組正式成立與推動執行。
       U-Korea主要概念是建立無所不在的社會(ubiquitous society)就是民眾的生活環境裡佈建智慧型網 絡
     (如IPv6、BcN、USN)最新的技術應用(如DMB、Telematics、RFID)等先進的資訊基礎建設,讓民眾
       可以隨時隨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務。其最終目的除運用IT科技為民眾創造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無所不在的
       便利生活服務,亦希望扶植IT產業發展新興應用技術,強化產業優勢與國家競爭力。 國家資通訊發展方
       案與推動工作
       (2011年10月30日)
註3:同註2。
註4:SUYONG-GO(고수영, 三星SDS),「대학도서관 신축 사례 및 과제」국회도서관보 제47권 제9호 통
       권 제 375호 (2010년 10월) pp.10-17。 http://academic.naver.com/view.nhn?
  doc_id=39166362&dir_id=0&page=0&query=대학도서관 신축 사례 및 과제 / 고수영&library=58
(2011年10
       月2日) (需登入帳密)
註5:同註4。
註6:同註4。
註7:延世大學圖書館(2011年10月8日)
註8:꿈꾸는소녀
  http://blog.naver.com/PostView.nhn?blogId=1dhfpswlsk1&logNo=140120491335&categoryNo=13&viewDate
  =¤tPage=1&listtype=0
(2011年10月2日)
註9:同註8。
註10:donga.com(2011年10月2日)
註11:Yondo.net (2011年10月2日)
註12:성균관대학교 삼성학술정보관 http://libblog.yjc.ac.kr/12180 (2011年10月8日)
註13:成均館大學圖書館 (2011年10月2日)
註14:cafe.naver.com
   (2011年10月8日) (需登入帳密)
註15:同註14。
註16:同註12。
註17:明知大學圖書館
註18:명지대학교 방목학술관 추가촬영_간삼건축 (2011年10月15日)
註19:명지대학교 방목학술정보관 답사계획
  (2011年10月15日)
註20:Photographer Yoonhill
  http://blog.naver.com/PostView.nhn?blogId=yoonhill&logNo=20107888800(2011年10月15日)
註21:同註14。
註22:同註4。

中興大學圖書館 台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電話:(04)22840290  
傳真:(04)22873454  
聯絡信箱:libnews@dragon.nchu.edu.tw  

 
著作權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 Copyright © 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 •   

發行人:張慧銖
召集人:王春香
總編輯:周惠婷
資訊技術:許銘維
編輯小組:王素嬋、李素鈴、周惠婷、蕭麗瓊、蘇敬媜